关于龙口市
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

【龙口新闻】没落的老品牌—龙口金龙牌电风扇的故事

Img361791438

"金龙电器"四个大字仍立在旧址大楼上,两千多名职工却早已改行生产汽车配件了

金龙牌电风扇,一度红遍大江南北,是港城人为之骄傲的电器品牌。凭借这一拳头产品,金龙电器集团也一跃成为国内电器行业的巨头企业。然而2004年,金龙电器集团被龙口当地一家汽配厂兼并,转向生产汽车零部件。随之,“金龙”商标也转卖给其下属公司— — 山东省金龙企业集团公司金达电器有限公司。如今,金龙牌电风扇走上“再创业”之路,不但要努力开拓市场,还要重振品牌形象。

/困境突围/

A金龙牌电风扇,用了20年不坏

金龙品牌 ,曾是港城人为之骄傲的电器品牌 ,其旗下的金龙牌电风扇更是名满天下,它曾获得中国电扇行业重要奖项国家银质奖、国际博览会金奖、全国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

如今,金龙牌电风扇已不复当年之勇,港城市场上也鲜见其身影。12月15日,记者走访了港城多家电器商场,均没有见到金龙牌电风扇。据苏宁电器的销售人员介绍,秋冬季节是电风扇的销售淡季,市场上是见不到电风扇的。不过,她也告诉记者,“已经很多年没有卖过金龙牌电风扇了,厂子可能都已经倒闭了。”另据五星电器的工作人员介绍,“金龙牌电风扇,确实很多年没有见到过了。”

一面是难寻金龙牌电风扇的身影,另一面则是老百姓对金龙牌电风扇的怀念,家住奇山小区的曲先生就是其中一员。“这是老品牌,也是老品质了。我们家那台用了20多年的金龙牌电风扇,也是用到去年才坏的。”如今已经60多岁的曲先生说,“那时候金龙牌电风扇底座都是实打实全金属的,很结实,也很耐用。现在很难再买到那样好的电风扇了。”

B老厂大楼犹在,职工早已改行

12月15日,记者赶到了龙口市。在距离龙口市汽车站东站仅千米的地方,一座仿若蒙上了一层灰布的高楼矗立眼前。“金龙电器”四个字傲然立于高楼之上,显示着这家企业曾经的辉煌。

“虽然楼上还立着"金龙电器"的字样,但这里早就不是金龙了。”公司保安处的工作人员王先生无奈地说,很多年前,这里就成了龙泵厂的一个分厂了,而且“这里也早就不生产电风扇了,而是生产汽车零配件”。至于楼上还残留着的“空调”、“电风扇”、“微电机”等字样,王先生则说,这是没有工夫去清理了,“生产那些产品,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今年50多岁的王先生,已经在金龙电器集团干了30多年,一直负责生产电风扇的工作。“金龙被合并到龙泵厂后,我们公司的两千多名职工也都留在了现在的企业,只不过都改行去生产汽车配件了。”王先生说,从2004年开始,他就再也没有机会生产电风扇了,“想想以前的日子,还是很怀念的。”

王先生的保安室内至今还保留着一台金龙牌的落地扇。“别看这台落地扇外表挺脏,但还是蛮好用的。”不过,王先生说,一台电风扇能用十几年并不稀奇,“八九十年代生产的电风扇,用二三十年都没有问题。”说到这里,王先生的眼睛闪现出一丝骄傲:“那个年代,谁不知道金龙牌电风扇?”

C努力研发产品,重新塑造品牌

在龙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处不起眼的街巷里,记者见到了金龙电器集团的分厂山东省金龙企业集团公司金达电器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金达电器”)。2004年,金达电器从金龙电器集团买下金龙商标,成为“金龙”系列家电产品注册商标的唯一持有人。

记者看到,整排厂房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瓦房,厂房的玻璃、门框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金达电器的负责人朱经理告诉记者,这些厂房都已经对外出租了,“如今,公司的生产基地建在深圳,留在龙口的工作人员都是销售团队。”

“老金龙不在了,很多企业号称自己就是金龙。”据朱经理介绍,自从2004年金龙电器集团被兼并后,假冒“金龙”牌的电器产品就层出不穷。假冒产品的大量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龙”品牌的价值,也对金达电器造成了很大的营销困扰。

目前,金达电器的销售量在百万台左右,营业额也只有几百万元。朱经理说,虽然这与金龙电器集团辉煌时期相比不值一提,但公司目前仍在创新,努力推出更多、更好及适应现代家庭需要的电风扇。同时,金达电器还在研发生产洗衣机、电暖器等多种家用电器,希望通过产品的多元化重振金龙品牌 ,塑造金龙电器的新形象。

/光辉岁月/

10年即成巨头一年能卖2亿

金龙电器集团保留下来的宣传画册显示,金龙电器集团在鼎盛时期,年产电风扇100多万台,空调器( 即空调)20多万台,微电机300多万台。金龙电器的朱经理称,以这样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可以说“金龙电器集团,是当时中国长江以北最大的电器生产企业”。

“在1992年到1993年的时候,金龙电器的年销售额达到了2亿元人民币。”朱经理说。

据员工们介绍,金龙电器以前只是一所不大的机帆船厂。到了上世纪80年代,金龙开始生产机床、车床。正是基于这样的机械生产基础,金龙从1982年开始转向批量生产电风扇。仅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金龙就成了电风扇行业的巨头。

而缔造金龙神话的,正是金龙电器集团董事长王集农。集团宣传册上,王集农一副书生气息,文化味十足。不过,在员工们看来,王集农却是雷厉风行,敢想敢做。私下里,员工们都称王集农为创业者。时至今日,员工们仍然很怀念王集农,“正是他一手将金龙电器集团,带向辉煌”。

产品成香饽饽员工年薪过万

今年63岁的姜红军,已经在金龙电器集团工作了40多年了。据姜红军介绍,1990年前后,金龙牌电风扇供不应求,购买电风扇的汽车都排起了长队,“车子没白没黑地都往这边赶,工厂也是24小时动工生产,换人不停机子”。

也正因为供不应求,金龙电器集团后来就干脆“撤掉”了自己的销售团队。“销售人员基本都不用了,都是经销商直接上门取货”。而为了回馈经销商,金龙电器集团还首创了“返利”模式。“单是向经销商返回的利润,就超过了1000多万元,这在当时创下了全国的先例。”姜洪军说,这1000多万元能顶上一个大型企业的利润了。

据金达电器员工介绍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他们每年都能够拿到一到两万元的工资。为此,金龙电器集团也成为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工作单位。朱经理告诉记者,他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是有机会成为老师的,“但金龙电器集团确实太有吸引力了,就选择加入了金龙电器集团”。

/惨痛教训/

1.劣质空调砸了牌子

上世纪90年代初,金龙电器凭借拳头产品金龙电风扇走向巅峰。这时,集团开始进军空调市场。由于购置的压缩机质量不过关,金龙出品的空调噪音大、制冷效果差,没有为集团开拓市场,反倒遭到消费者频频投诉。

上世纪90年代初,金龙电器集团开始关注空调行业。当时,国内空调市场,基本上被外来品牌把持着,难寻本土空调品牌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仅有春兰等少数几家厂商,拥有完整的空调生产线,能够自主生产空调。”朱经理说,刚开始的时候,金龙电器集团并没有能力生产空调,而是代理日本三菱牌空调,而这也为金龙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就是靠着研究日本三菱空调,金龙也走上了自己的空调路。”

上世纪90年代初,金龙电器集团开始斥资建设自己的空调生产线。据介绍,“空调外观方面已经和三菱空调,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但压缩机却没法自己生产”,但“这个压缩机,又是空调的核心”。无奈之下,金龙电器集团只能从西安一家工厂购置压缩机。而正是这里的压缩机,彻底砸了金龙电器集团的空调牌子。

“当时全国没有几家能够生产压缩机的企业,西安这家企业专门为春兰空调提供压缩机。”一名金龙老员工说,“他们提供给金龙电器集团的压缩机基本上都是残次品,是春兰空调不要的货。”因为采购人员的疏忽,金龙电器集团还是哑巴吃黄连,“硬生生地吐下了这些次等货”。空调上市之后,因噪音大、制冷效果差等,“屡遭消费者的投诉,金龙牌空调也被带上了劣等品的帽子”。

2.盲目扩张赔了血本

和许多大公司一样,金龙在赚得盆满钵满之时,也试图“走出去”、扩大规模。在一系列的投资建厂后,却发现投产后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大把银子打了水漂,金龙赔得血本无归,这让销售额走向下坡路的金龙集团欲哭无泪。

金龙电器集团在年销售额超过了两亿元时,就开始了加快扩张的脚步。相关资料显示,金龙电器集团曾投资近七百万美元,在亚美尼亚 、马来西亚建设分厂。“不过两个工厂建好之后没几年的时间,就相继倒闭,5000多万元的投资全打水漂了。”一名老员工说。

像这样无疾而终的教训,在金龙电器集团的投资史上,还不算少数。1994年,金龙电器集团在深圳投资建成了一家名为金卡尔的箱包公司。“其实从1993年金龙电器集团达到顶峰后,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销售额一年不如一年,此时投资一个陌生的行当显然不合适。”但箱包市场的红火景象、合作伙伴的“甜言蜜语”,让金龙集团在没有完全考察清楚市场的情况下,就贸然投资600多万元,兴建了箱包厂。“从投产第一年,就开始赔钱。”朱经理说。

“当时,金龙电器集团、卡尔通集团( 英国最大的箱包公司),还有一家香港的企业,共同合资组建。”一名老员工告诉记者,其实集团当时上马这个项目太仓促了,在考察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贸然签订协议,出资组建公司。当年,卡尔通负责销售,香港的企业负责提供原料 ,而金龙电器集团负责生产,“但产品上市之后,金龙电器集团才发现,卡尔通的销售价格,竟然低于香港方面提供的原材料的价格”。

3.频繁换帅毁了前途

随着销售业绩的下滑,以及与当时政府关系的微妙变化,金龙创始人王集农黯然离任。随后,金龙电器集团在危机中越陷越深,最后连交水电费的钱都没有。业内人士称:“集团领导随意撤换,频繁更替,让外行人管内行人,最终葬送了金龙。”

从1993年开始,金龙电器集团的销售业绩开始下滑,而多次的投资失败也将金龙电器集团推到了悬崖边。1997年,因为种种原因,金龙电器集团的创始人王集农“下课”了。

关于王集农的离开,原金龙电器集团的内部人士猜测,一方面是因为金龙电器集团效益的下滑,另一方面是由于集团和当地政府交恶。“此前,王集农曾没和当地政府打招呼,就随意捐了200万元的善款,这让当时的政府领导很恼火。”一名金龙老员工说。

自王集农离任以后,金龙电器集团又迎来了两任负责人。但随着领导的频繁调动,金龙电器集团并没有焕发生机,反而愈陷愈深。如今,很多金龙电器集团的老员工仍不断念叨:“如果王总不下台的话,金龙电器集团或许还有重振雄风的机会。”

在最后几年,金龙电器集团已经到了无力交水电费的地步。“员工的保险交不上,工资也放不下来。”一名老员工颇为无奈地说,最终,在政府的指派下,龙泵厂兼并了金龙电器集团,将其改造成了自己的一个下属分厂。

回首看看金龙走过的历程,一名业内人士称,金龙电器集团最终衰亡的原因,最终归结于政府过多的干预。该业内人士说:“集团领导随意撤换,频繁更替,让外行人管内行人,最终葬送了金龙。”

赞(2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龙口网 » 【龙口新闻】没落的老品牌—龙口金龙牌电风扇的故事

龙口网

联系我们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