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口市
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

二月二,龙抬头!龙口这些习俗来自… ..

    龙口故称“黄县”,黄县别名“芝阳。芝阳有句民谚:“过了十五过十六,过了十六又照旧。”对于孩子们来说则是“耍了十五耍十六,耍了十六又照旧”,元宵节以后放年假的学生们又要开始上学了。可孩子们的身子虽然上了学校,但心里总惦记着下一个节日——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还有的地方称其为春龙节、龙头节。传说天上的龙沉睡了一个冬天,到了这一天开始苏醒,它抬起头来把身子一翻,尾巴一甩,放声长啸,天上便出现“轰隆轰隆”的雷声。

    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的民国《黄县志稿》中说:“二月二,食炒豆,小儿戴剪彩所制之龙尾,庭院布灰作囷[qūn]形,起农作。”这其中的“囷”是古代的一种圆形谷仓,类似于近世所说的粮食囤子。

  二月二吃炒豆的习俗源于一则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早以前,人间也不知因为什么得罪了天帝,天帝传谕年内不得降雨。这下可苦了老百姓,从立春到立夏,又从立秋到立冬,眼见一年滴雨未下,只旱的庄稼枯死,河湾干涸,就连吃水都难了。天上的雷神雨神虽说非常着急,可谁也不敢违抗天帝的旨意。天河里的天龙见状,不顾自身安危,把天河里的水尽其所能的洒向民间。

    人们得救了,可天龙却因为违犯天规被贬至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只有等到金豆子开花的时候,才能重登灵霄,再进天河。人们为了报答天龙,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后来终于想出了爆炒黄豆,令其开花的办法。

    于是大家相约在二月二这天,把炒开花的黄豆用簸箕盛着摆在院子里,还有人端着送到天龙身边。天帝见人间到处都是开了花的金豆子,也只得把天龙重新召回天庭,从那以后民间便有了二月二日食炒豆的习俗。往常年老人们炒豆子的时候故意用铲子将锅碰的“叮当”直响,为的是把沉睡了一冬天的天龙惊醒,赶快下点春雨,故俗称其为“爆龙眼”。

    早年间过二月二,芝阳民间都要把干蒜秸截成寸段(或用爆米花),用花花绿绿的布裁为一个个像制钱一样的小圆片,用线逐一间隔,穿成长串,然后饰以花布剪成的尾巴,谓之“穿龙尾”。到了二月二日这天早晨,用针给孩子缝在身上,也有的戴在帽子后边,摆动起来像一条活脱脱的小龙。

    往常年的二月二,家家都要撒灰囤,是日清晨人们手提着积满草木灰的粪筐,在院里冲着门口的地方,以灰为墨从中间开始撒起,一圈比一圈大,边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子满,小囤子流。”最终撒成一个圆圆的粮食囤子,并在囤子边上撒成一个梯子,然后踏着梯子,在中间放上一点五谷杂粮,希冀来年风调雨顺,粮食满囤。

    美丽的传说,感人的故事,再加上诱人的美食,近似游戏的活动,使二月二日这天充满了浓郁的民俗色彩,“豆香食罢散轻灰,好祝稻梁满囷堆。剪出布钱刚五色,争将龙尾唤儿来。”邑人习焕斗的《二月二日》诗就是对芝阳民间这些趣俗的生动写照。

    二月二这天,民间还有煎食除岁剩余年糕的习俗。据说此日食用年糕,可强筋壮骨,增强体力,谓“吃撑腰糕”。明人蔡云有诗云:“二月二日春正晓,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牢。”除此之外老黄县人尚有煎食过年剩余之团圆饼(太阳饼)、圣虫、砣砣的习俗,据说可以祛虫。

    二月二是雨节,每年这天即使不下雨,也必定阴天,此后天气转暖,春耕春播相继开始了,故农谚有“过了二月节,春耕不停歇”之说。

    按照古俗,正月二十五日龙凤日穿龙尾。这一天又是填仓节,坊间以烧灰撒灰囤,名曰填仓。到了近世兴许是为了简化节俗,黄县人将这些节日浓缩到二月二这一天,把穿龙尾、撒灰囤与爆龙眼等祈求人寿年丰的一系列活动放在同一天进行,填仓节反倒鲜为人知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龙口网 » 二月二,龙抬头!龙口这些习俗来自… ..

龙口网

联系我们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