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口市
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

龙口黄县城里当年最繁华的西关街……

在黄县城,出承恩门(西城门)经月阳桥(俗称粉桥)至西圩门(步云门)这一段路旧称西关街。中间一座西阁将其分为里外两部分,习称西阁里、西阁外。西阁里有座月阳桥,从这座桥开始,西关大街径直斜向西南,这就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那么,黄县城这条当初最为繁华的大街为什么斜向西南呢?

元代后期,兵燹连年,天灾不断,黄县人口所剩无几,城里居民屈指可数,城外住户更是寥若晨星。明洪武五年(1372年),守御千户韦胜重修黄县城时,与县城西街笔直平行向西延伸的西关街最西端仅达月阳桥,街面上为数不多的一些店铺、作坊及民户散落地分布在街道两侧。再往西不远便是乡村野坡,每到夜晚西关街上便家家闭户,铺铺关门。

明洪武九年(1376年),县丞杨顺祖在西关后驿街修建龙山驿,驿站东去登州府城60里,西至黄山驿60里,驿站之间的驿道(习称官道)从登州府城往西南经龙山驿,跨月阳桥继续往西南,直往黄山驿、朱桥驿……是府城通省的重要通道,凡官府“递囚、饷鞘、文书均于龙山、黄山两驿止宿顿置”,月阳桥以西驿道两旁的建筑均依道而建,一条从月阳桥开始斜向西南的西关街的雏形由此开始形成。

明代中期,旧官府的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初见成效,各地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县城西关驿道两侧逐步成为重要的贸易场所。景泰年间一座花栏华柱、雕梁画栋的西阁在西关跨道拔地而起,使原本繁闹的街道增添了几分都市色彩。明代后期,原来设在四街的县城集市改在四关:东关集逢九,西关集逢一、五,南关集逢七,北关集逢三。以上诸集,唯西关称大集,最为繁盛之极,就连栖霞、招远等邻县的商贩都跑远道前来赶集。商业的兴起带动了西关街的兴起,那些市肆而贾者争相在驿道两侧造房建屋、设厂开店,一条沿着驿道由东北斜向西南发展的西关大街初具规模。

清康乾盛世,国泰民安,刘、李、袁等一些富庶人家先后在柳行、李博士疃、二圣庙等村大兴土木,城西人口骤然倍增,一时间西关街上商号林立,店铺毗连,小贩络绎不绝,这条斜向西南的东西大街愈加繁华。

清咸丰年间修圩城,西关街被圈在圩子墙以里,商号商家的利益有了进一步保障,加之扼守在这条街西端的步云门是城里通往西乡的咽喉,就更加快了西关街的发展。清末民

初,“黄县城的商号主要集中在西街和西关街,仅西关一条街就有商号157家,且多数为较大之商号,如钱庄、杂货店、绸缎庄、棉布庄等。”

由于年代久远,志书失记,当年西关街的繁华景象已经难以再现。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朱常福、王煜生等一些黄县人记忆中的西关街。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西城门外是条护城濠,城濠西沿道南有个铜器铺,与其毗邻的是礼帽店,接着是福昌利(今供销大楼一带)。

福昌利是黄县城旧时经营绸缎布匹、粗细杂品的老商号,它不仅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特产,而且置备结婚用品,开辟了租赁业务。福昌利的创始人是城南北智家的孙嵩生,一开始他以摆干菜摊为业,经营海货、山货、红糖、白糖、锡箔、烧纸等日常生活用品,几年后和其他几个人合伙在南巷街口租了两间房屋,取名“福昌利”,门面正对北巷街口。后来福昌利经营范围扩大,成为黄县城经营绸缎布匹、粗细杂品的老商号,其规模、信誉、服务在民国时期堪称一流。

从福昌利往西,道南的买卖是公记药房,再往西依次是稻香春馃子铺和包子铺、布店,然后是上下两层的集风楼饭馆,其隔壁是印书坊、火烧铺,往西是磨房、酱园和宝盛利。

宝盛利是西关街道南一家大粗杂货店,门前的楹联是:“自造洋烛供蜡,采办烟潍杂货”。这副联是一个绝妙的广告,短短的两句话,12个字,道出了全部经营商品。入秋,宝盛利柜台上摆着个盛苹果的草囤子,上边放着一个苹果样品,好几天也卖不出去一个,一囤子苹果顶多有30斤,能卖许多天。那时群众的生活水平低,不像现在成筐成箱地买苹果。

泰合炉铁工厂。张晋环  提供

宝盛利门前西边是连接大街东西的粉桥,饮马湾里的水经此向北汇入马渠河。再往西为肉架、杂货店、吉来顺戏装店、油漆店、大罗香馃子铺、鞋铺、油漆店、锅店、包子铺、惠珍银炉、油漆店、广隆永银炉、田益成锅店。

田益成锅店,掌柜的是松岚人。这家锅店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站,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为山区部队提供制造武器的铁料。他们把铁装上大车后,通过西阁外一个车子铺的人送出圩门,运往山区,后来锅店掌柜的儿子和伙计王树吉等都参加了八路军。

田益成锅店的旁边是吉顺德(今西阁外商店),主营布匹绸缎。吉顺德的西边是西阁。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附近还有双合德钱庄及一家镖局。

西阁外道南尽是些大车店、驴蹄炉、木匠铺,著名的品字泉就在这一带。

1942年,东生利绸缎庄全体职员合影。

西阁外品字泉的对面,道北是张经源的泰合炉。张经源,名滋谦,是这家铁工厂的东家和掌柜。抗日战争时期,泰合炉曾将厂内的机器及铁、油等材料借给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筹建圈杨家兵工厂。

沟北沿王家的西顺楼银炉恰巧和沟南沿的徐老七馄饨铺隔水相望。往东是连记杂货批发栈、洋铁铺、博爱医院。再东边是登仁寿药房,与沟南沿王家的小剃头棚形成鲜明对照。再往东是一座横跨在水上边的石桥。桥东沟北沿是大烟馆、印刷厂、栈房。由此水沟至粉桥北折而向北,西阁里大街因这条水沟造成的一条大街及一条小街的局面告终。

在人们的记忆中,粉桥上曾有个板房,专卖干果鲜果,桥东道北有书笔铺、杂货店、中药铺,再往东是龙王庙。庙东依次是车子铺、公利医院及经营粗杂货、布匹的义顺和、孙家镶牙馆(兼营照相)、贾家杂货铺、曲家镶牙馆、锅店、印书馆、杂货店、财神庙。庙东有个石灰店,往东还有小铺、镜铺,接着是大新酱园。北巷街口东边路北有家剃头棚,再就是同增福酒楼,最东边的五金店正对着道南的铜器铺。

老人们说西关街上能叫出名来的有复泰义、和丰、信诚永、信泰几家钱庄,只是难以说出其准确的位置,据说财神庙南首原来是福顺德钱庄。

西关街为黄县城的闹市,《黄县志》历数城乡集市繁荣后,笔锋一转,称:“西关则列肆,数百银钱之肆,多至数十,闽广苏杭西洋巧丽之物,靡不毕有,俨然一小都会矣。”

离泰合炉不远,东面的柳行村有股水从城南经水门入城北流,穿过西关大街折而向东,在粉桥北边汇入马渠河。缘于此水,西阁里大街道北一段被分为沟北、沟南两部分。沟南沿的店铺从西往东有的卖水果、卖茶叶,有的卖火烧、弹棉花,还有座二层小楼。张家杂货铺的东面是徐老七馄饨铺。馄饨铺的东边有座连通南北的石桥,水在桥下向东流去。桥东沟南沿是小铺、表店和王家开的剃头棚、吴家开的馄饨馆,往东是锡匠铺,再往东是东生利绸缎庄。

赞(1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龙口网 » 龙口黄县城里当年最繁华的西关街……

龙口网

联系我们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