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口市
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

龙口市志概述

龙口市(原黄县),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西北部。东和蓬莱市为邻,东南与栖霞县接壤,南毗连招远市,西、北邻海,隔海与天津、大连相望。龙口市东西最大横距46.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7.43公里,全境总面积为84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8.38公里。

龙口市历史悠久,夏代前,为隅夷地;夏代,属青州。商代属营州,商末建莱国;周代属莱子国,公元前567年(鲁襄公六年)为齐所灭。秦置郡县,始设黄县。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县,建立龙口市。

龙口市1990年辖4乡16镇,638个行政村,599386人,平均每平方公里714人。有回、蒙、藏、满、苗、彝、壮、白、拉祜、达斡尔、锡伯、佤和朝鲜13个少数民族,共195人,多为婚嫁入籍,余皆为汉族。

龙口市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西北部为滨海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地占17.47%,平原占50.97%,丘陵占31.56%,余为海岛等。境内山脉属宋家山脉。罗山海拔757米,其它600米以上8座,400米以上14座。有岛屿3个,总面积为4.16平方公里。境内光照充足,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变化平缓,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年平均191.6天。雨水较丰富,年降水量为600多毫米。境内共有23条河流,均曲折西北行,其中黄水河、泳汶河、南栾河、八里沙河等为境内主要河流。干流全长123公里,流域面积1349.6平方公里。境内现有水库65座,其中大中型水库3座,库水面积1.7万亩,总库容2.09亿立方米。有塘坝286座,机井7548眼,机电扬水站195处。龙口自古就有“大旱三年不用怕,黄县有三万三千轳辘把”的农谚。1990年有效灌溉面积47.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7%,1984年夺得全国水利管理金牌。全市土壤以棕壤土为主,占63.3%,潮土23.1%,余为褐土等。

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煤、金、石油、铅、锌、高土,氟石、石英砂等。其中煤炭面积350平方公里,总储量为24.23亿吨,1990年产182万吨。黄金分布面广点多,采金历史悠久。但由于过去个体经营,生产工具落后,产量很少。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龙口黄金年产名列全国黄金万两县的第21位。石英砂储量丰富,纯度达90%以上。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等10余种。龙口市有乔木44科,62属,113种;灌木13科,19属,29种。常见的有杨、柳、楸、榆、槐、梧桐、松等;经济树有大梨、苹果、柿子、桃子、葡萄、山楂等5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13.4万亩,素有“百果之乡”的美称。林地总面积33.4万亩,其中经济林1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26.5%.木材总储量为24.9万立方米。60年代前平原农户喜养骡马大牲畜,山区牛驴多。随着机械化和高效农业的发展,牲畜逐年减少,猪、羊、兔、鸡逐年增多。海产品丰富,有加级鱼、鲐鱼、鲅鱼、带鱼、黄花鱼、鲈鱼、梭鱼、梭子蟹、青鳞鱼,海产珍品有对虾、海参、石枝藻等;浅海滩涂生物有170余种,藻类35种。野生药材分布广泛,有茵陈,翻白草、丹参、沙参、川芎、甜地丁等植物药材650种,及海马、海龙等78种动物药材。

“高山踞其前,大海绕其后”,山海之间是平坦肥美的田园。五千年沧桑,为这块物阜民丰的土地留下了古迹、文明,增添了这块土地的神秘和魅力,可谓人杰地灵。曾先后涌现出春秋战国时期滑稽擅辩讽谏齐威王建立霸业的淳于髡,秦代率数千名童男女和五谷百工扬帆东渡的方士徐福,三国时代英勇善战的东吴大将太史慈,明代为官清正的尚书王时中,内阁首辅范复粹、国画家姜隐,清代掌管文衡多年的礼部尚书贾桢,参加编修国史的翰林院学士王守训,民国初期书法家、金石篆刻和古文字学家丁佛言等。特别是辛亥革命中为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惜喋血共和的徐子鉴、王叔鹤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而共产党领导的劳苦大众为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龙口这块土地上进行的革命斗争更为波澜壮阔,前无古人。

龙口市建立中共党组织较早。1925年1月,龙口市人陈文其在青岛加入共产党,向家乡传播革命理论。1930年6月,中共龙口特支建立;1934年3月,中共海岱邢家党支部建立;1936年10月,中共厚士泊程家党小组建立。这些早期的党组织,历经劫难,几起几落,但在龙口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在中华民族的危亡关头,黄县抗日浪潮风起云涌。是年11月,国民党驻军和国民党县长在日军来临之前掠财闻风而逃。当地的共产党员仲曦东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范心然、丛鹤丹、王基正、王纬仲等发动民众,组织抗日救亡;并于1938年1月30日在城南黄格庄举旗起义,建立黄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5月,胶东特委与鲁东游击七、八支队在黄县会师,黄县成为一块轰轰烈烈的革命热土。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圈杨家兵工厂扩建发展。8月,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政权–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黄县城建立。接着胶东特委创办了党校、胶东《大众报》、胶东国防教育委员会、高等法院北海分院、龙口码头工会、北海银行黄县分行;并接管龙口海关税收权、举办国防教育训练班等,抗日工作如火如荼。

1939年3月,龙口、黄县城沦陷。黄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委撤至艾崮山区,建立八路军蓬黄战区指挥部,开始了以山区为依托的抗日游击战争。从1939到1942年,日伪先后在黄县城、龙口、黄山馆、北马、午塔、中村、羊岚、芦头、大陈家、大园、小莱山庙、黄城集、石良集、山后曹家等设下据点,残酷扫荡、封锁、分割、蚕食抗日根据地。黄县军民在腥风血雨中坚持斗争。先后涌现出八路军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传奇式的抗日英雄孙彩云,巾帼英雄彭云等。1945年8月29日,龙口市全境解放。

抗战胜利后,全县人民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人民庆贺翻身解放。1947年9月下旬,重点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先后占领了龙口和黄县城。为了保卫抗战的胜利果实,在“反蒋保田保家乡”和“壮大子弟兵,迎接大反攻”口号鼓舞下,黄县子弟一批批加入人民解放军。这里,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父子入伍、伤员二次返前线的动人事迹不胜枚举。更多的还有那些磨军粮、做军鞋的大嫂,无微不至照顾伤病员的老大娘,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为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黄县大地组成一幅立体的战争画卷。解放战争中,黄县就有5000多人参加解放军,1.3万人支前。支前的民工随军行动,战沂蒙、打淮海、过长江,“一副担架抬到各个战场,一辆小车推到全国解放”.

抗日和解放战争中,黄县有2585名优秀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革命烈士英名永垂千古,光照后世,永远激励着全市人民英勇奋斗。

龙口市人崇文尚武,在清代共考取进士34人,武进士8人,举人149人,武举58人,贡生282人。

新中国建立后,教育普及,质量提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学校为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人才努力工作。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从1984年以来,多渠道筹集资金2100万元,完成农村校舍改造。1990年有小学276处,普通中学62处,学生在校巩固率为100%和98.5%.职工中专1处,职业高中3处,技校1处,高中7处,聋哑学校1处,广播电视大学1处,每年考取大中专学生都在千人以上,名列全省前茅。此外,贯彻了从幼儿抓起的办学方针,全市有幼儿园478处,其中一类幼儿园118所,居烟台市首位,农村幼儿入托率为82%,市区为97%,被国家授予“基础教育先进市”的称号。

体育事业从传统国术流行到新中国建立后新体育的兴起,一些龙口市籍的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夺得好名次。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性体育事业得到普及和发展,学生、职工、农民、老年人、残疾人都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姚永志曾获全国400米栏第一名,粮油加工厂职工张道锦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六合螳螂拳”金牌。至1990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场58个,篮球场228个,排球场8个,还有旱冰场和占地75亩的“体育中心”.连年不断向省和国家输送体育人才,1990年获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称号。

教育好,文风盛。文学、戏剧、电影、书画、音乐等人才代出。作家曲波、海默、石英、张炜;美术家王天池、孙滋溪;电影界袁先、于洋、袁霞、温玉娟等;书法界的山之南;音乐界的王云阶、陈志昂;曲艺界的姜昆、唐杰忠等都以高超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蜚声海内外。

清末民初,西医西药传于黄县,仍缺医少药,传染病几乎年年流行,其中1919年霍乱病死亡达16234人。新中国建立后,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市建人民医院、乡镇办分院或卫生院、厂企和农村办起诊所和卫生室。还有市属中医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皮肤病防治所、药品检验所和烟台复员军人第二疗养院、北海医院、矿务局中心医院等,形成了全市卫生保健网络。计划生育1986年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改革开放为科技事业注入生机,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1978~1988年,完成科研成果240项,其中9项达到国际水平。1989年又取得28项科技新成果,1990年共有15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科技兴龙”已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和社会效益。

龙口市农业生产历来注重精耕细作,粮食高产,素有“小麦之邦”的美誉。新中国建立后,改变了生产关系,农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虽然这期间有1958~1961年脱离实际的“大跃进”干扰,有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仍然呈向前发展的趋势。1949年粮食亩产110公斤,1953年亩产222公斤,1965年亩产313公斤,1978年亩产531公斤。到了1990年亩产704公斤,38.9万亩粮田,总产27.3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单一种植格局,在发展农、林、牧、副、渔同时,发展乡镇企业,村办企业,使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大量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1990年农村总收入17.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95元。

龙口市的工业到新中国建立前尚是作坊式的生产。主要是造纸、酿酒、榨油、粉丝、皮革、印刷、条编、绣花、雕刻等手工业,1949年工业总产值181万元。建国后,尤其是1956年完成对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后,龙口市工业发生深刻变化。1962年工业总产值812万元,1970年工业总产值285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生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建市后,充分利用煤矿和电厂及全国最大地方港口的交通优势,工业生产发展突飞猛进。龙口市确立以技术引进为先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现有的企业改造与嫁接先进技术相结合,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加速工业产品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并由低附加工值向高附加工值转化。1986~1990年,工业总产值年递增20.3%,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0.4%升到91.6%.199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1.45亿元。拥有固定资产19.63亿元,5年平均递增32%.家电、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已成为龙口的五大支柱行业。其中家电行业产值3.5亿元,轻工行业产值5.04亿元,化工行业产值2.9亿元,机械行业产值4亿元,纺织行业产值2.1亿元,五大支柱行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6%.到1990年,全市有50个工业企业产值超千万元,其中超过两亿元1个;超亿元1个。过亿元乡镇6个,超5000万元村3个,有三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有30多种产品获部优产品奖,有43种产品获省优产品奖。电风扇和吸尘器被列为省“八五”技术改造“百条龙”中的两个龙头产品;家电产品被列为烟台“八五”十大支柱产品中的一个支柱。

在搞好工业生产的同时,贯彻对外开放的方针,对外经济贸易稳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广泛与外商接触洽谈,加强对外资项目审查管理。1990年,全市利用外资项目投资额82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3.53万美元。1990年,创外贸出口总值1.35亿元,比1985年增长334.7%,开发出口创汇产品32种,新增创汇能力3000万美元。

历史上黄县就被称为“商业之乡”.1922年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为597.77万关平两,有“小上海”之称。抗日战争前全县有商号2211家,其中龙口747家,黄县城438家,各集镇1026家,“黄县城商业一条街”十分繁荣,龙口有“俨然一小都会”之美誉。日军侵境后,商号相继倒闭,到1949年商号尚有1452家,但生意萧条冷落。新中国建立后,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设市后,充分发挥城市辐射作用,大搞商业办工业,聚集财力,争取资金,到1990年底,商业网点达8255家,其中个体7099家,从业人员17,422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5亿元。在全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全民和集体商品零售额4.18亿元,所占比重75.3%,较好发挥了集体商业的主渠道作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90年达1.004亿元。全市共有职工66277人,工资总额15,221万元,职工年工资收入2338元,全市人均纯收入982元,人均储蓄额2021元,各项存款额16.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额为12.1亿元,居全省前列。

1878年设龙口海关邮务办事处,1897年黄县城设电报局。新中国建立后,邮电业务发展迅速,1990年完成邮电业务445.5万元。龙口、黄城两地安装6000门程控交换机,电报通信实现了自动化,所属支局安装了电报传真机,实现市区通乡镇、乡镇通农村的辐射电话网。

1914年,龙口辟为商埠;1919年,250米龙口栈桥码头兴建,轮船与国内外码头通航;70年代开始建深水码头。现在全国最大的地方港口龙口港的建设更加完善。有1.6万吨级码头3座,5000吨级泊位3座,3000吨级泊位4座,500吨级泊位5座,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1990年港口吞吐量达411.2万吨,旅客吞吐量21.4万人。同时还在港栾投资150万元,新建一座客货码头,解决了陆地与桑岛之间交通运输困难。全市共有公路干线21条,总长322公里。其中有全国县级第一条一级公路与烟潍公路连结。1990年公路运输货运量243.6万吨,客运量为2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9171万吨公里。

“黄县房”闻名天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县房越盖越好。设市后,根据“开发龙口,巩固黄城”的方针,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和突出沿海开放城市特点为目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有较大突破。5年来,市政建设总投资2158.8万元,争取资金1110万元,完成15项骨干工程,开发7个商业生活小区,新建商品住宅7.43万平方米,新建3处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9%,城区清扫保洁面积达97%,市区年度供水400万立方米,居民用电达120万千瓦时,被省授予城市规划先进市,获“齐鲁杯”优胜奖。

龙口人民有着辉煌的过去。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制约龙口市发展的因素也存在,人多地少,水源不足,再加海水侵染,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勤劳、智慧、勇敢的龙口市人民将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致力开拓,为“龙口腾飞”谱写新的篇章。一个欣欣向荣、富饶美丽的海滨城市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胶东半岛上。

赞(1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龙口网 » 龙口市志概述

龙口网

联系我们APP下载